用益生菌發酵多酚,為什麼能「養」出 AKK 菌
用益生菌發酵多酚,為什麼能「養」出 AKK 菌(Akkermansia muciniphila,俗稱瘦瘦菌)?
AKK 菌是貼著腸道黏膜、專吃黏液的共生菌,被視為健康腸道與代謝狀態的「標誌菌」。多項人類與動物研究都發現:AKK 菌 越少,越容易出現肥胖、胰島素阻抗與發炎;相反地,提高 AKK 菌 會讓代謝指標改善,腸道屏障更穩。2019 年比利時團隊將「巴氏處理的 AKK 菌」給超重/肥胖成年人 3 個月,相較安慰劑,胰島素敏感性提升約 28.6%,空腹胰島素下降約 34%,總膽固醇也下降;體重與脂肪量雖僅呈現下降趨勢,但整體安全、耐受良好。
關鍵在「食物—微生物—宿主」的串接:
1. 多酚天然有點「難吸收」,但經益生菌發酵會被拆解成更小分子(酚酸、遊離胺基酸等),同時產生大量SCFAs(乙酸、丙酸、丁酸);這些代謝物一方面抑制壞菌,一方面提供黏膜能量、降低腸內氧化壓力,創造適合 AKK 菌生長的微生態。系統性回顧指出,多酚能像「偽益生元」一樣,促進有益菌增長並提高SCFAs。
2. 特別是莓果類多酚(如藍莓原花青素)能修復結腸黏液層、抑制機會致病菌,並刺激 AKK 菌 增殖;野生藍莓多酚被證實能重塑黏液層與菌相結構,利於黏膜共生菌(包含 AKK 菌)定殖。
SCFAs+小分子胺基酸,如何把 AKK 菌與代謝一口氣帶起來?
• 控血糖/糖尿病:當腸道 SCFAs 上升時,可透過 GPR41/43 受體刺激 GLP-1、PYY 分泌,延緩胃排空、增加胰島素分泌與敏感度;人類資料也看到循環型(血中)SCFAs 與較佳胰島素敏感性、較高 GLP-1 有關聯。
• 肥胖控制/促進代謝:SCFAs 可調節脂肪動員與能量恆定;動物研究顯示 GPR43 是腸菌代謝連動宿主能量平衡的重要開關。臨床與機制研究整體指向:提高 SCFAs 水平,有助於降低空腹胰島素與體脂相關風險。
• 抑制身體發炎、修補腸道屏障:SCFAs(特別是丁酸)是結腸細胞燃料,能提升緊密連結蛋白、增加黏液分泌與 Treg 調節,降低內毒素(LPS)入血。AKK 菌 本身也會透過外膜蛋白(如 Amuc_1100)與受體互動來強化屏障、減少發炎。
AKK 菌 對人體的核心益處
1. 代謝防線升級:人類試驗顯示 AKK 介入可提升胰島素敏感性、降低空腹胰島素與總膽固醇,對第二型糖尿病前期/代謝症候群人群具潛在價值。
2. 體重管理友善:AKK 豐度與較低體脂相關;多項臨床前研究證實補充 AKK 可逆轉高脂飲食導致的脂肪堆積與胰島素阻抗。
3. 抗發炎+護腸黏膜:AKK 可修復黏液層、降低腸漏與內毒素血症,在動脈粥樣硬化模型中也透過減少代謝性發炎而降低病灶。
4. 與 SCFAs 的正循環:當 SCFAs 增,加強屏障→更利於 AKK 定殖;AKK 又能促進黏液更新,與 SCFAs 形成互相餵養的良性循環。
為什麼是「益生菌發酵藍莓果汁」?
• 多酚型態+發酵雙優勢:藍莓富含花青素,經益生菌發酵後,抗氧化力與抗糖尿病活性上升,並觀察到SCFAs 產量增加與菌相優化(含提升 AKK菌生態位的條件)。
• AKK菌 喜歡的「菜單」:多篇綜述與研究指出,多酚飲食能顯著上調 AKK菌;葡萄/莓果多酚尤為明顯。
實務小技巧:
‣ 早餐或午間飲用一份「益生菌發酵的藍莓果汁」
‣ 正餐搭配高纖+抗性澱粉(例:燕麥、冷飯馬鈴薯沙拉),再加橄欖油/堅果延緩醣吸收;
‣ 一天留一餐「多酚餐」:深色莓果、綠茶/烏龍、可可粉、紫甘藍、紅紫洋蔥;
‣ 連續 8–12 週觀察體重、腰圍、空腹血糖/胰島素與腸道不適指標(脹氣、排便型態)。
科學重點與案例:
• 臨床(肥胖/糖調節):巴氏處理 AKK菌 3 個月 → 胰島素敏感性 +28.6%,空腹胰島素 −34%,總膽固醇 −8.7%(比安慰劑更佳)。
• 機制面(屏障與發炎):AKK菌 或其外膜蛋白 Amuc_1100 可提升緊密連結、降低 LPS 內毒素造成的發炎,並在動脈粥樣硬化模型中減少病灶。
• SCFAs 與血糖:提高循環 SCFAs 的介入,與較低的空腹胰島素、較佳胰島素敏感性相關;SCFAs 亦能促進 GLP-1/PYY,影響食慾與血糖。
• 多酚→AKK菌:多酚干預能上調 AKK菌 並重塑黏液層,特別是藍莓原花青素。
• 藍莓發酵物:藍莓產物或汁液經益生菌發酵,在體外模型顯示SCFAs 增加與抗糖尿病活性提升。
• 先養環境,再養菌:讓益生菌「先幫你吃」藍莓多酚,發酵成 SCFAs+小分子胺基酸,把腸道氧化壓力與發炎壓低,AKK菌 就住得下、長得好。
• 代謝四箭齊發:
- 控血糖(GLP-1/PYY/胰島素敏感性)
- 體重管理(能量恆定、食慾調節)
- 促進代謝(脂質代謝調控)
- 抑制發炎(屏障修復+降 LPS)。
• 實吃選擇:把益生菌發酵藍莓果汁當成每日多酚+發酵的「功能型飲品」,搭配高纖日常飲食,是針對AKK菌 的友善飲食策略。
重要但貼心的提醒:
• 以上皆為營養與微生態研究結論彙整,並非治療建議;若已確診糖尿病、脂肪肝或炎症性腸病,調整飲食或補充品前先與醫師/營養師討論。
• 市售「AKK 補充」或「發酵飲」配方差異很大,看清發酵菌株(如 Lactobacillus、Bifidobacterium)、糖含量等客觀指標。